要扒皮,自然要扒皮个彻底。
我们上一篇不是聊了朱允炆嘛(参考《朱允炆当然是咎由自取》),但是他的悲剧,也不是没有来由的。
说有一天,朱允炆唉声叹气,问一直在东宫给他服务的黄子澄老师:
诸王尊属拥重兵,多不法,奈何?
意思是,我的叔叔们都手握重兵,有不法行为,怎么办?
当然要顺便说下,这个所谓“不法”就是后世文人的典型春秋笔法了,后来朱允炆上台把湘王逼死,周齐代岷统统抓起来,也没找到什么不法的证据嘛。
原来在太子朱标去世后,朱元璋考虑到皇太孙朱允炆才16岁,自己65了随时可能挂,那么多骄兵悍将压不住怎么办?
所以朱元璋先后干掉蓝玉,傅友德,王弼,冯胜等开国元勋,也是迫不得已。
比如蓝玉,是开平王常遇春的内弟,蓝玉女儿是蜀王的王妃,常遇春的女儿是太子朱标的太子妃。但偏偏朱允炆当初是庶出的,恰好就是常氏去世后被扶正。
倘若朱标安好,由于他自己文武全才,又是大哥,蓝玉就是朱标手上的利剑。
但朱元璋没有选择常遇春女儿生的朱允熥,而选择了朱允炆,那么蓝玉被清洗也就完全是为了朱允炆铺路了。
为何?归根到底就是朱允炆的继承人身份是有瑕疵的,说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朱标虽然官修正史说他是马皇后生的,但这个说法很存疑。马皇后应该是无子的,只是抚养了一大堆。比如朱棣肯定不是马皇后生的,是石贡妃生的,那个大报恩寺就是纪念母亲的。
既然朱标去世,马皇后又没儿子,朱元璋也说了不再立皇后。那嫡子就没了。
按道理,你就应该立后面的儿子嘛,比如老二秦王,老三晋王,老四燕王,这么排下去。
但是朱元璋选择了立朱标的儿子,是不是就有瑕疵?
如果立皇太孙,历史上本也有先例。但朱标的太子妃常氏生了俩儿子,长子朱雄英本来最合适,嫡长子,但是不幸去世。次子就是朱允熥,朱标去世时候14岁半。比朱允炆小11个月。
但朱允炆的母亲吕氏,本是朱标侧妃。在常氏去世后吕氏被扶正。朱元璋说服天下也是这个理由,说既然扶正了,那么朱允炆就是嫡子。朱允炆又比朱允熥大11个月,所以立他。
但朱允熥是原始嫡子,你朱允炆是备胎嫡子,朱允熥妈妈是常遇春的女儿,朱允炆妈妈是吕本(太常寺卿)的女儿,论贵朱允炆怎么都差着点。
因此,朱元璋立孙不立子,立庶不立嫡,就造成朱允炆也只能是勉强说得过去,并没有很强的正当性。
换言之,就是朝野并不是那么服气,朱允炆并不是那么众望所归。
朱元璋当然也知道这一点,所以后期朱元璋为朱允炆接班扫清障碍,大开杀戒,杀了蓝玉冯胜傅友德,给他留了徐辉祖耿炳文,同时为了防御蒙古,让燕王秦王晋王节制长城沿线军队,但把供给军队的钱粮牢牢把握在朝廷手上。
这样,蒙古来犯,有藩王抵御。但是藩王造反,却是难上加难。
因为那些军队还是直属朝廷的军队。归藩王的就三卫兵马,其实也就是王府卫队,抓盗贼而已,能干啥子?
黄子澄当时回答朱允炆回答的其实没啥问题:
诸王护卫兵,才足自守。倘有变,临以六师,其谁能支?汉七国非不强,卒底亡灭。大小强弱势不同,而顺逆之理异也
黄子澄就说他们也就那点卫队,无非能够保护王府。真的出事,朝廷大军压境谁能抵抗?比起汉朝七国之乱比他们弱多了。
于是朱允炆听了很高兴,以后就把黄老师当良师谋主。上台后也非常器重黄老师。
却没想到,黄老师也就是嘴上牛,实际操作弱成一坨翔。当然,这就是以后的故事了。
但归根到底,还是朱允炆这个接班,本身就正当性有问题,自己能力又不行,虽然经过朱元璋6年训练,到底还是压不住盘子。一流人才能用一流人才,二流人才就只敢用三流人才,三流人才就只能用不入流。
名分不正,上台前就疑神疑鬼,上台后就喜欢瞎折腾,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延伸阅读:
更多交流,请关注小红圈(孤苑白首二十年已经完本,共221章正文+9外篇,近50万字;试读请点击《孤苑白首二十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