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之前聊赵二的文章《斧声烛影闲谈》,其实就是要说一个观点:赵光义继位是合法的。
但有人提出一个很好的问题,他说照你这么说,合着赵二继位是合法的,为何民间传言不断?
这是个好问题,正好说明历史的有趣,也说明事态的复杂。
咱们分两个方面来聊。
先从正面:
第一,合法性当然没问题,开封府尹+亲王就是储君,这在五代是标配。
第二,陈桥兵变时候,赵二是主要参与者(当然最近史学家有在吵说赵二是不是有篡改史书拔高自己的行为,但这不重要,哪怕最不利赵二的史料,赵二起码也是参与了),这非常重要!用今天的话说,赵二是原始股股东。就好比公司草创,你哪怕就入股了100块,和你借给公司10万,性质也不一样。
第三,赵大夺柴家天下,其实道义上是不太说得过去的,之前几次类似的事情,多少国君都对臣子有点问题。但柴荣对赵大可是无话可说,夺孤儿寡母江山怎么也道义上讲不过。而陈桥兵变时候,赵德昭9岁,赵德芳1岁,赵光义21岁。在陈桥兵变时候,赵大是不可能知道自己会是大一统王朝的开国之君,从理性角度来说,21岁的弟弟也只能是接班人。
第四,金匮之盟证据确凿。
所以赵二就是名正言顺的接班人。
再看负面:
很多人一定都在想一个问题。就算你创业初期,形势所迫只能给弟弟,但是等到江山坐稳,儿子长大,就没想到过给儿子?
赵匡胤究竟怎么想,他没说,咱们不知道。
但是从行为来说,赵匡胤开始的确真心诚意想传位给弟弟,但是后来我认为赵匡胤是起心动念换儿子了的,证据就是迁都洛阳之策。
赵匡胤去世前半年,以祭祖为名带着弟弟赵光义到洛阳。一到洛阳,赵匡胤马上召集群臣,会商是否迁都洛阳。理由是开封府无险可守,需要大量禁军。而洛阳有山川之险。
大部分臣子反对,最后赵二一句:在德不在险,一锤定音,此计失效。
但这一段历史的真实是:赵大问赵二,我想传位给我儿子,二哥(宋代就这么称呼,二弟的意思)你让吗?赵二坚定地说了不。
你想想看,赵二是开封府尹+亲王。但是,如果开封府不是首都了,他的储君位置也就春风化雨一样消失了。
既然赵二不让,赵大又没有厚黑到对弟弟下手,也就算了。
半年后,赵大去世,好戏才开始。
第一回合,我们之前说过,宋皇后派内廷都知王继恩急招赵德芳入宫。但王继恩去找了赵光义,赵光义及时入宫,顺利登基。
宋后闻继恩至,曰:‘德芳来耶?’继恩曰:‘晋王至矣。’后见王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王泣曰:‘共保富贵,无忧也。
由于前面说过赵光义是合法的继承人,赵德芳没有封王,又不是嫡子,不会是合法继承人。因此宋皇后的行为近乎政变。
后见王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意思是宋皇后看见赵光义已经成功进来了,口呼官家就是承认赵光义,认输。
赵光义回复:共保富贵。意思就是这次就这么算了。
但是直到宋皇后去世,赵光义都没有原谅宋皇后,她去世的礼仪也很薄。
赵光义登基后,按照金匮之盟,把大哥的儿子赵德昭赵德芳都称作“皇子”,加封赵德昭为武功郡王。加封弟弟赵廷美为齐王+开封府尹。
也就是说,弟弟赵廷美是第一顺位,大侄子赵德昭是第二顺位(还没封亲王)。
第二回合,赵光义登基三年后,率军攻灭北汉,趁机北伐幽云,结果高粱河一战输了,赵二身中毒箭,坐着驴车仓皇逃跑,一度失联。
四年,从征幽州。军中尝夜惊,不知上所在,有谋立德昭者,上闻不悦。
有谋立德昭者,这些人里至少有一个人是赵匡胤当年的兄弟,杯酒释兵权的主角:石守信。
上闻不悦:赵光义当然非常不爽。但是他及时回来和大军联系上,这个事情也就没有既成事实。
请注意,这一次,赵光义还是没有追究。
第三回合,赵德昭亲自出手。
及归,以北征不利,久不行太原之赏。德昭以为言,上大怒曰:“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德昭退而自刎。
赵光义回来后,认为打北汉赢了,但是北伐输了,功过相抵就不发奖金了。
赵德昭表示还是要发的。这叫什么?这叫为军请命,邀买人心。
赵光义发飙,表示等你当了皇帝再发吧!
赵德昭就吓得自杀了。
当然有很多人说,赵德昭其实是赵光义逼死的,并且以此作为赵二刻薄寡恩的证据。首先,史册上就是自刎,并不是被杀。
其次你再捋一捋,众将试图拥立在先,德昭请饷投桃报李与后,这什么性质?
再说的难听点,赵大的试图迁都和赵大死后大哥家的三次行为,说一句大哥做了初一,二哥才做十五,不过分吧?
不管怎么样,赵德昭的自刎,意味着大家已经撕破脸了,已经不需要维持兄友弟恭,叔侄亲亲的局面了。
两年后,赵德芳去世。史载是病死。至于是病死还是被迫害致死,已经不重要了。
三年后,第一顺位继承人赵廷美,被告谋反,赵二免掉了他的开封府尹,派到洛阳担任留守。自此,天下就已经在赵二一脉了。
总之,历史的真实就是,赵大试图反悔在先,没成功。赵大家人三次试图挑战赵二,也没成功。赵二就变本加厉。至少赵三的谋反是有很大的可能是冤枉的。
但大部分人只会注意到赵光义的弟弟侄子都很快去世,却忘了前面的事情。
你当然可以站着说话不腰疼,要求赵二依然善待弟弟,善待侄子,但是历史的残酷就在于,杜太后基于当时的局面、政治的习俗、赵家哥仨非常好的感情而立下的金匮之盟,在实际操作中,光明磊落的赵大想反悔,不甘心的赵大妻、子们也想反悔,因此赵二继位了也不感谢哥哥也不善待弟弟侄子。
天家少亲情,想想赵家兄弟,再看看李成器李隆基兄弟,真是不能比。
更多交流,请关注小红圈(孤苑白首二十年已经完本,共221章正文+9外篇,近50万字;试读请点击《孤苑白首二十年(1)》;副教主倒灶系列已经更新至36章,试读请点击《【黑木崖系列】副教主倒灶(22)》)
PS:部分旧文的红圈码失效,请直接使用最新的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