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一个具体问题。
有人拿强唐弱宋开黑,歌颂大唐我没意见,但是黑宋也要按照基本法。
靖康这事情是个很大的意外,但足够丢人,所以想黑随意。但从高粱河到澶渊,还有后来的河湟开边,宋朝打的也还可以。包括被黑成碳的童贯童公公,后来经略幽燕是失败了,但是当年拓边西北可干的不错。
但有没有人思考下为何唐朝在安史之乱前锋锐无比,为啥宋朝哪怕在赵大赵二在的时候也没能打赢辽国?很长时间一来一般都拿石敬瑭献了幽云十六州说事。说这样导致宋朝没有养马之地,所以步兵干不过骑兵云云。
但讲道理,辽国的骑兵也没那么强,而且在李德明时代拿下河西之前,西北养马之地大概还有一半在。宋朝不用大规模骑兵是技术上的考虑,并不是没马可以用。而且平戎万全阵其实效果是不错的,很多人是把黑空一格的段子挪到赵二那去了,那是不对的。
打仗归根到底也是要算账的。
用都听得懂的话说,打仗如果挣钱的,则民不畏死,勇于公战。打仗如果亏钱的,则好男不当兵。
唐朝怎么打怎么赢,主要就是之前打仗爆赚。宋朝打仗不给力,就是亏钱。
我们先说一个事儿,在玉米等作物引进之前,基本上中国的可收获的粮食产量是有一个极限的,换言之,社会总财富有上限,社会总兵源也有上限。
而军队无非三种:私军,主要的体现是家丁,后来又叫部曲;募军,主要方式是拿钱办事;国军,不提。
当然还有一个,就不要问了。
春秋之前的战争很多时候类似于运动会或者围猎,不提。
到战国开始,直到唐朝前期,军队的基本架构是:贵族担任武将-贵族的部曲担任中低级军官-家丁担任核心武力-府兵担任大部分士兵-服徭役的平民担任支前民工。
安史之乱后,地方藩镇做大,相当于之前的军头成了诸侯,军队的主要军官组成了类似军官团,这些人反而经常可以左右节度使。比如钱不到位,一言不合,就可以废立。
赵大因为是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也很警惕别人玩这一套,所以杯酒释兵权也好,以文制武也好,搞兵不知将将不识兵也好,归根到底就是斩断上面那个链条。
也就是说,禁军是募集的,而不是府兵那种对军事贵族有很强依附的。
当然有人会说长征健儿如何如何,但是因为安史之乱,唐朝没有来得及完成整体替换就凉了大半,也就不提。
这区别就在于,成本端大大的不一样。
在唐朝,讲白点大家对军事贵族都是有人身依附关系的。打仗是为了咱们集体打的,所以激励机制明确。而且说实话人身依附的时候总成本是很低的,头人争取利益大家分就行了。
但在宋朝,禁军之类是职业军人,都是要财政直接给钱的,交易成本就大了很多。宋朝拼命搞钱供养百万禁军,结果大部分也都是事业单位没啥用。
能打的比如折家种家,都反而是人身依附关系很强的。
如果讲宏观一点,这事儿就是个赎买。
赵官家怕军队作乱,杯酒释兵权只是让大佬回家醇酒美人,对普通的军人直接给钱,并且为了安抚他们基本不裁军,要钱基本都给(当然小兵还是很穷的)。但这就造成军队打仗的成本也很高。
打仗成本高,相同强度的敌人,收益假设一样,那肯定一个赚,一个亏。
但以文制武听起来好像也没啥不对,不然晚唐各种藩镇乱搞也不像话嘛。
那何以至此呢?关键还是普通士兵在古代完全就没有任何权利。因此以文制武就成本巨大,军威不振。而军出一门则容易出军阀,藩镇。
不管怎么说,人身依附总归是不好的,从府兵到募兵,从私兵到佣兵,总归是进步。但有时候进步的代价也太大。
解决的办法,当然是再进一步。只有官兵平等,并且有主义有信仰,而不是当兵吃粮。为信仰打仗,虽千万人吾往矣。
延伸阅读:
更多交流,请关注小红圈(孤苑白首二十年已经完本,共221章正文+9外篇,近50万字;试读请点击《孤苑白首二十年(1)》;副教主倒灶系列已经更新至51章,试读请点击《【黑木崖系列】副教主倒灶(22)》)
PS:部分旧文的红圈码失效,请直接使用最新的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