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确没冤枉你们

抗战时候,中国还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农业国,日本已经是工业国了。比比钢产量,煤产量,发电量什么的,完全不能比。

所以其实一个现实的问题就是,日军他的装备,他的后勤,他的训练,那肯定比当时我们的游击队要好。举个例子,很多日本兵曹,那时候其实都有初中学历,可以看报纸,看书,看地图。而我们这很多都是农民参军,绝大部分根本不认字。

所以那时候的现实就是,普通人最感兴趣的战损比,那数字完全不好看。

很多普通人对战争的理解就是,我们死1个人,对方死2个人,我们赢了。但是从战损比看,开始阶段几乎打到1比8,啥意思呢?我们付出8条生命,差不多才能换1个鬼子。很惨烈吧。

后来靠着正确的战略战术,靠着苏美援助装备有所提升,也靠着中国军民在战争中学习战争而快速进步,最后基本打到了1比3的水平。

这个是客观事实,还是要认账的。

但是,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再说直白点,战争的目的是为了抢资源。我们在《抬高日寇统治成本是牛鼻子》等文章已经论述过了,我们用正确的敌后作战的方针,把日寇的统治成本抬高,让日寇在沦陷区根本无法掠夺足够的资源,让日寇打一天,亏一天,实际上就是在给日寇不断放血。中国毕竟是大国,地理回旋空间大,人口多,说句残酷的话,就是我们耗得起。只要一直这么互相放血,最后的胜利那肯定是我们的。

但是历史是已经发生的事情,如何书写这段历史,那就是认知战了。

巨细靡费的讲装备情况,讲国力对比,讲战争过程,给你地图兵推,给你放纪录片,这,叫学术研究。一般的,我们都不反对学术研究,学术研究无禁区嘛。只要你按照学术的范式来,用的材料能有出处,最后拿出的成果也符合基本的学术规矩。那么就随便,哪怕你最后立场不对,你的结论让大家很不爽,那也没关系,因为你胡说八道,我们一样可以用学术的规矩怼回去。

基于当时的历史情况,在依据档案和真实材料的基础上,抽象出主轴,进行艺术加工,部分情节夸张、演绎、重组,人为制造戏剧性的冲突、对立,这叫文艺作品。不管是早期的地道战,地雷战,还是后来的血战台儿庄,都是很出色的文艺作品。

但是,文艺作品一定有一个终极的拷问,那就是:你在为谁说话

这个问题是大是大非问题,不可以不辩论清楚。抗战片就一定是不是为我们中国人说话,就是为日寇说话;解放战争就一定是不是为党和人民说话,就是为国民党反动派说话。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任何折中,调和,反复横跳的余地。不存在一会为我们说话一会为敌人说话,你真当自己是上帝啊?

凡是打着“还原历史”、“反对战争”,“反映人性”,“小人物视角看大历史”这些借口的,无一例外都是干着给敌人洗地的事情。

为什么这么绝对?我给你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好了,这所有在主旋律问题上引起争议的文艺作品,有没有哪怕一个,在重大史实上没有篡改、编造的?

你们支持这些所谓反思怪作品的,找出一个就好。

找得到吗?找不到的,能找到当时历史走势就不会是这样嘛。

抗日战争是我们军民浴血奋战对抗日寇,我们是正义的,他们是非正义的,因此我们的电影,小说,戏剧,电视剧,当然理所当然应该歌颂我们的战士,谴责我们中的叛徒,突出我们的坚贞不屈,足智多谋。

解放战争是我们党和工人农民以及大部分小资产阶级联合起来对抗国民党反动派,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所以我们的电影,小说,戏剧,电视剧当然要突出土改,突出我们为和平努力到最后一刻,突出李闻血案,突出伪国大,突出上海打老虎的虚伪,突出大决战,大进军,大转折。

这些文艺作品的根本目的,就是歌颂成绩,鼓动民众,提高道路自信,制度自信。这一点,我们从来用不着掩饰,本来意识形态就是为了干这个的。不存在一帮没文化的小布尔乔亚yy的脱离政治的真善美。

最多,肤白貌美大长腿的嫩模走秀,可能有原始的美;名山大川大漠孤烟,可能有自然的美,火箭飞机导弹大炮可能有工业化沛然力量的美,但是一旦加入人和人,国和国,政权和政权的生死搏斗,那就只有正义和非正义,不是站在我们一边就是站在敌人一边,不可以骑墙调和。

所以最简单的道理,如果你去拿出浩如烟海的数据,详细考证出中日战损比到底多少,精确到小数点后几位,那这算是学术研究,多少有价值。但是如果你拍电影,不断强调日本人比中国人厉害,日本人军容整齐,中国人破破烂烂,日本人宁死不退,中国人一触即溃,这就是汉奸行为。

你不要抬杠说啊这类事情历史上是有啊。的确,历史上肯定有,还不少,你拿出材料说历史上有这个事情,那是学术。你找演员找资金拍摄了然后突出日本人好中国人不好,这就不是学术,这就是认知战。

当然有些人狡辩,说你们不说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吗?那你那些正面角色不少不也有夸张虚构吗?

我常说,没啥问题不能正面回答的,这个问题,也可以回答。

正面人物的高大全形象,脸谱化表现,本来就应该批判。从教员那时候起就一再说了,这是“左”的错误。

正面艺术形象应该是千百个革命干部和群众正面表现的集合,是正确路线的投射,是正面品质的集中展现,本质上他不是一个具体的人,而是一个道路的象征,一个指路的灯塔。他的生命力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是先锋队作用,领路人角色,他的奉献,他的牺牲,能够让你感动,让你追随,让你信赖。第二个是客观真实的基础上,符合比例原则,不脱离群众而高于群众,符合一般群众的认知。

所以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这样的烈士,符合历史事实,符合大众认知,就一直激励着我们。

类似抗日神剧那样,什么手撕鬼子,裤裆藏雷,这就是典型的别有用心。因为一看就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事情,这完全是在丑化抗日军民。

当初的地道战,地雷战,始终强调了那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特定的敌后斗争情景下的小规模战斗水平。

当然还有一类人,换了一个搞法,他喜欢不断突出敌人的人格魅力,比如爱妻,爱猫狗,爱马,爱部下,长得一表人才,说话斯文儒雅;然后我方角色呢,粗鲁,出口成脏,直男癌,不守组织纪律,很多行为类似土匪,还干过不少上不得台面的事情。

然后一大堆人就高潮了,拍着大腿说,woc这才是人性啊,这才是历史啊,牛逼,深刻。

我早就说过:

然后所有的作品都是一个套路:大时代来了,个人的命运被裹挟。主人公一定是个一身毛病的小人物,包括但不限于:好色、贪财、讲话没把门的、手脚不干净、不讲卫生等等,反正就是毛病越多越好。然后剧情一定是这个人本来想做坏人,甚至于已经基本下水了,但是在最后时刻,良心发现,做了好人。


只要这么一铺陈,以豆瓣为代表的广大KOL们都会高潮,高呼“牛逼、深刻,这才是人性、小人物的命运和大时代的融合,洋人们都说好”,最后打个五星。


但是要是不是这个套路的,你去描述有人毁家纾难,有人慷慨赴死,有人坚贞不屈,有人战斗到底,那一定是神剧,那一定是不符合实际,那一定是瞎编乱造。

周老师本尊,公众号:周老师的茶馆小人物视角本质上就是解构

这和抗日神剧没有区别,和翻案片也没有区别,本质都是认知战。

所以为啥我一直说敌在本能寺?因为你如果一直拍不出好作品,一直拿不出好本子,自己都讲不好自己的故事,那也就认了。可问题是,过去明明有很多好作品嘛。既然过去有,效果很好,现在搞成这样,几个意思呢?

就现在这个大决战,配给电影版提鞋吗?雷人台词,戏文史观,101-103大吵大闹这种破事我都不提了,我就不懂了,除了特型演员估计没办法换,怎么国军方面的配角演员,不管是实际演艺水平还是表现,都显得比我方扮演者更好?为啥敌人都是用还可以的演员甚至于戏骨,我方都是用一些神神叨叨的流量明星?

你这到底是献礼还是添堵?到底是你高希希一贯拍不好,还是正因为知道你肯定拿出这种玩意才让你拍?

只能说,整个文艺圈,真的是烂透了。主旋律的稍微没人管就完全变成了给敌人评功摆好,大众通俗的你瞅瞅这两天的瓜,说是率兽食人,男盗女娼不冤枉他们吧?

最后一句,你说,教员当初没有冤枉他们吧?

一点也没有!都tm活该!

防失联备用头条号(头条也有文章,不是完全荒废哦):



备用公众号:



更多交流,请关注芥末圈(孤苑白首二十年已经完本,共221章正文+9外篇,近50万字;试读请点击《孤苑白首二十年(1)》;副教主倒灶系列已经更新至297章正文+75外篇,试读请点击《【黑木崖系列】副教主倒灶(22)》.此外另外JM系列评论文章226篇


另外加圈的请第一时间查看私信,有文章提取办法。圈内主要就是更文章,没有别的乱七八糟的功能。请想好再加入。


打赏作者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检测到您开启了广告拦截

请禁用您的广告拦截器,来支持我们!

刷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