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优雅的认怂


(一)

我们继续谈明史啊。

上篇文章说到了认怂问题(参考:认怂是门技术活),其实呢,主要谈的是崇祯皇帝认怂的必要性,毕竟两线作战,没有不输的。

活着,总是最重要的。

就如同插秧偈里说的,退步原来是向前。

不到万不得已,没有人会愿意认怂。认怂,也是为了保存实力,有机会,连本带利的拿回来。和投降是两回事。

但是就有人质疑:

你说的轻巧,你行你上?u can u up,no can no bb

的确,认怂,一定会极大影响民心士气。劝陛下认怂的人,也很容易变成真的汉奸,期中尺度,很难把握。

其实这事儿,大明历史上就有先例。大明太祖朱元璋和永乐皇帝朱棣,都是个中高手。

朱元璋在北伐前N年,都对蒙古认怂,换来了察罕帖木儿和孛罗帖木儿两股力量都对朱元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朱重八则积蓄力量,先后战胜了陈友谅,张士诚,一统江南。然后派出徐达和常遇春两路北伐,驱逐鞑虏,光复中原。

朱棣则是对自己做了皇帝的侄子建文皇帝朱允炆认怂,韬光养晦,积蓄力量,躲过了朱允炆登基后疾风暴雨一般的削藩,然后忽然骑兵,四年靖难,夺取江山。

可见,大明草创阶段,其实是非常务实的。

(二)

我们就从朱棣和朱允炆叔侄的事情谈起。

故事也不复杂,老皇帝朱元璋老来丧子,本来立的太子朱标去世,老朱悲恸之余,爱屋及乌,就立了朱标的儿子,自己的孙子朱允炆为皇太孙,哪怕他那年只有16岁。

估计很多人对朱允炆的记忆,都是徐峥在《穿越时空的爱恋》里演的这位:

朱允炆太年轻,自然面临一个问题,百战余生的开国元勋们,怎么处置?

朱元璋表示:孙子乖,他们不听你的话,就让他们先去地下伺候爷爷。

太子朱标死后一年,也就是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锦衣卫指挥蒋瓛揭发蓝玉谋反。朱元璋以谋反罪将其拘捕下狱,并被剥皮实草,抄家,灭三族,并牵连蔓引,自公侯伯以致文武官员,被杀者约一万五千人


之后几年间,宋国公冯胜、颖国公傅友德、定远侯王弼也被赐死

这些能打的将军们被干掉后,朱元璋就把自己的儿子们,如秦王朱樉,燕王朱棣,宁王朱权等人,分封在华北对付蒙古。


所幸的是,这些儿子也都比较能干,管军队,抵抗蒙古人,都没啥问题。

老迈的朱元璋放心了,他对孙子朱允炆说:那些难搞的开国元勋,我都替你搞定了,不用担心有人造反。有你叔叔们守着边境,你就做一个偃武修文的皇帝吧

没想到朱允炆一句话,把朱元璋噎个半死:这些人造反,您能帮我搞定,可是如果叔叔们造反,怎么办?

朱允炆的担心,也不能说没道理。毕竟历史上就有过藩王造反的事儿。朱元璋虽然非常心疼自己的儿子,觉得如果儿子都不可靠还有谁可靠?但孙子既然问了,朱元璋决定考验一下孙子,说:那你觉得该怎么办?

年轻的朱允炆懵逼了。

他思考再三,以做presentation的方法说道:“首先,用德来争取他们的心,然后用礼来约束他们的行为,再不行就削减他们的属地,下一步就是改封地,如果实在没有办法,那就只好拔刀相向了

朱元璋一听,放心了,有理有利有节,没毛病。皇帝是正统,中央有百万大军,这孙子看起来也蛮懂,就算有问题,也搞得定。

再说,自己给朱允炆留下了足够的班底。

武将有善于防守的耿炳文和郭英。

文臣还有方孝孺,茹瑺。此外还有朱允炆自己喜欢的齐泰。有这些人,坐稳江山,应该问题不大。

于是,71岁的朱元璋,放心的去了。

(三)

22岁的朱允炆,上来就大力出奇迹。

第一招,朱元璋死了,作为孙子的朱允炆居然不然叔叔们奔丧。让皇族哗然。

第二招,上任一个月,命令李景隆率大军以演习为名,冲到开封,把燕王朱棣的弟弟周王给抓了起来,扔到云南去。理由居然是周王的次子告周王谋反。

第三招,有人告发齐王想造反,于是把齐王抓回来,废为庶人。

第四招,有人告发代王性情残暴,于是把代王抓回来,废为庶人。

第五招,有人告发湘王谋反,这次朱允炆觉得影响不好,就派人请湘王进京说明。没想到湘王性格刚烈,直接自焚而死。

第六招,又有人告发岷王不法,继续抓人。

大家发现没?

第一,都是有人告发,大部分罪名都是谋反。

第二,没提到实力最强,威望最高的燕王朱棣。

天子杀人,不能不教而诛,朱允炆这么做,寒了皇族的心。对自己亲叔叔如此下狠手,完全让朱允炆即位前的仁明孝友的形象,看起来如此的虚伪可憎

至于朱棣,是因为朱允炆集团自己也觉得心虚,比如狗头军师黄子澄就说,朱棣有功无罪,首先拿他开刀,恐怕影响不好。

真是可笑,削藩的主要对象,就是节制长城沿线10万大军,三次北伐蒙古战绩卓著的的朱棣。

结果这时候了,居然立牌坊了,书呆子误国啊。

当然,在搞完其他几位后,朱允炆对朱棣也开始步步紧逼。

朱允炆令张昺为北平布政使,谢贵、张信掌北平都指挥使司,以谢贵控制北平,另以都督宋忠、徐凯、耿瓛屯兵开平、临清、山海关一带,并调检燕府护卫军士,加强对燕王防范措施。

(四)

那么朱棣这么聪明的人,当然知道,自己的这个侄子一开始就对自己不怀好意。

那么他怎么做的呢?

认怂。

毫无保留的认怂。

侄子一上任,朱棣知道自己节制长城沿线的十万大军,侄子心中很忌讳。于是就马上交了兵权

接着,朱棣作为亲王,还有三卫兵马,约一万多人,朱棣也交了出去

当侄子说,四叔,我爷爷、你爸爸死了,但是为了避免不好的影响,您就别回来奔丧了吧。

朱棣忍了。

“太祖高皇帝崩,遗命燕王不许渡江进香,除朝廷大事,许令藩臣赍表,毋得擅自离国。时诸王子皆得赴京奔丧吊泣,惟王中途闻此而止。王大怒,欲令进舟,见江口设兵以阻,遂不果。道衍进曰:‘大王以至孝渡江,奈何有违治命,反胃不孝也?惟愿殿下养成龙虎之威,他日风云感会,羽翼高举,则大江投鞭可断也。今日何得屑屑于此哉!’王深然其意,遂返国。”

当侄子对自己的其他弟弟们开始下狠手时候,朱棣忍了。对几个弟弟的遭遇,朱棣一声不吭。

隔年,朱棣还突然冲到南京,给自己老爹上坟。朱允炆因为准备不足,居然没敢扣下朱棣,结果放虎归山。

再一次,朱棣又派自己的三个儿子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到南京,目的还是为了稳住朱允炆。

要知道,朱棣因为早年打仗时候爬冰卧雪,那玩意儿大概是冻坏了,就这三个儿子,之后就再没有生出儿子来。这一举动是冒了非常大的风险的!

而且这几个儿子,朱高炽仁厚宽宏,朱高煦勇冠三军,朱允炆的臣子们纷纷让朱允炆扣留下这仨,作为人质。

没想到,之前对其他五个叔叔残忍狠毒的朱允炆,居然犹豫了,把这仨堂兄弟都放回去了。

其实让儿子去南京不久,朱棣就后悔了,万一朱允炆统统扣下来,自己这辈子就交代了。只是朱棣也没想到,朱允炆居然把自己的三个儿子都放回来了,如此,最后的疑虑也打消了。

此后,朱棣又开始了装疯卖傻,比如在大街上胡说八道,在盛夏天冻得瑟瑟发抖,比如在朱允炆的使者面前表现出一副病得不行的样子。

但这个时候,朱允炆已经决定派兵捉人了。

忍无可忍,就无需再忍!朱棣悍然起兵靖难。

四年苦战,在朱允炆举世无双的愚蠢之下,朱棣创造了藩王入主大统空前绝后的例子。

(五)

有人总喜欢抓住朱允炆说的一句话,“勿使朕有杀叔之名”,来说朱允炆是个宅心仁厚的人。

毛咧。

前文也说过,朱允炆对齐王代王湘王周王岷王这五个亲叔叔,哪里有半点仁慈?

这句话,是朱棣起兵之后,朱允炆在耿炳文大军出征时候说的。

嘴上说:不要让我担上杀叔叔的罪名。

真实的意思是:你们自己动手,不要把难题交给我。

您都已经逼死十二叔,把另外几个叔叔下了大牢,还装什么呢?

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朱允炆几乎做错了每一个决定,最后败掉江山。

而朱棣的认怂举动

从道义上,让朱允炆的残暴,不教而诛,暴露的很彻底。

从策略上,争取了皇族和勋戚的支持,在靖难里大部分保持了中立。

从时间上,让朱允炆的懦弱和犹豫暴露的很彻底,为自己争取了1年的时间。

可以说非常成功。

反观朱允炆,朱元璋先是把蓝玉,傅友德,王弼这些障碍扫除,又给他留下了练子宁,杨荣,解缙,平安,盛庸,徐辉祖这些人才。朱允炆手握百万大军,天下财赋,居然4年就身死国灭,真是咎由自取。

所以这说明:以弱对强时候,必须认怂?

是的。

朱棣如果不认怂,那时候根本没有准备好,张玉朱能还没完成对北平中下级军官的渗透,张昺一道手令,朱棣就得束手就擒。

那么认怂就能赢?

不一定。

朱允炆但凡不这么废柴,朱棣赢的概率,真的是非常小。

可是能怎么办呢?

站在朱棣的立场,只要朱允炆不把事情做绝,给他这个四叔一条活路,朱棣是可以认怂,随便认怂的

但朱允炆既然把事情做绝了,那么认怂,只是为了争取时间。

到最后,一定是亮剑!

尔要战!便作战!

如果觉得好,就赞赏点吧

打赏作者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检测到您开启了广告拦截

请禁用您的广告拦截器,来支持我们!

刷新
×
Mobile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