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为杂谈
不知道从啥时候起,很多人聊天、写字时候喜欢加个口头禅:从长期看blabla。
本来呢其实这最早是学术论文里的范式,比如从长期看,由于因素甲乙丙,会123,但短期有扰动因素ABC,所以结果可能是XYZ。这其实只是为了一个严谨性,标准化的需要。你可以近似理解为套路。
但随着话术的普及,这个梗基本就烂掉了,如今你只要看着这几个字,就可以把该文当废文看了。
何解?
“长期”这玩意,无非做两个事情,一个是总结过去,一个是预测未来。
对总结过去的事情,其实一般我主张你去看书,看文献,读期刊。互联网上大部分都不靠谱。可以参考旧文《分析问题的框架》。
对预测未来的事情,又可以分为两个维度,一个是短期预测,一个是长期预测。
短期预测归根到底是边际分析。可以约略用一个数学公式表达:
Y=AX+BY+CZ+ε。
在Y,Z基本不变的时候,你的确可以通过分析X的变化来推断Y的变化。
当然,这里A具体是个什么情况,这个变化是不是稳定的,是时间序列还是面板,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总归,很多事情是可以据此聊一聊的。
而长期预测,其实归根到底是定性分析。
凡是对长期预测喜欢上数据、图表,甚至于写程序搞模拟的,你统统可以当做是骗子。
为何?因为方法论都不对。
什么事情的变化是长期刻度的?国家的命运,政权的前途,科技的进步,文明的迭代,宗教的改革,诸如此类。
怎么样是不是听起来很玄乎?玄乎这就对了。
去分析长期问题,除了需要丰富的知识储备和阅历外,更需要格局,需要训练,甚至于需要天赋。
抓主要矛盾,找出矛盾的主要方面,排除次要矛盾的干扰,承担必要的摩擦成本,在大是大非面前选对,这是非常非常难的事情。
换句刻薄的话说,就是在座的各位都做不到。
就拿最经典的《论持久战》来说吧,很多人都会赞叹这简直是穿越了,都后来的发展如掌上观纹。
但那是因为他之前已经写出来了《矛盾论》、《实践论》,更早之前还写过《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和《寻乌调查》,对近代中国有深刻的认识,自己也带兵打过仗有实践的经验,这才写得出来。
反观某些果粉喜欢拿来说事的蒋百里,他那写的什么玩意啊,除了一句决计不能讲和外,他的著作和对日抗战基本没啥关系,提出的很多还是错误的,比如在淞沪死磕拖英美下水等。
虽然追求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角度,当然要对大势有所判断,要对当今世界的格局走势有个看法,但客观说,大部分人就是办不到。
所以不要嫌弃故纸堆,很多时候多讲讲古也是好的。日光之下,并无新事,搞搞清楚历史上都发生了什么,比起堆砌数据表格靠谱的多。不然,有再好的工具,本质上不过是电脑算命,又有何用?
用凯恩斯的话说:从长期看,你都死了。讲那么多鸡毛鸭血的,有啥用?
更多交流,请关注小红圈(孤苑白首二十年已经更新到203章;试读请点击《孤苑白首二十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