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和折中主义是两回事

今天继续谈点形而上的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有个词儿叫中庸之道。也是很多人喜欢放在嘴上说的。

毫无疑问,根据《论语》的说法,“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基本上是最高的境界,从《中庸》这本书来看,也大体是五个层面:


中道与修身,从“天命之谓性”开始到“反求诸其身”。

中道与齐家,从“君子之道”开始到 “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中道与治国,从“哀公问政”开始到“不诚乎身矣”。

中道与诚道,从“诚者天之道也”开始到“纯亦不已”。

中道与圣人,从“大哉!圣人之道”到结束。

但很多人开口闭口的“搞点中庸之道”,其实并不是中庸,而是折中!

举个最通俗的例子,一个东西的内在价值是多少?甲说1000元,乙说200元,你就去说一句好了不要吵了,取个平均600元吧。

很多人就认为,这就是中庸之道,就是照顾了双方的想法,就是好的。

但其实,中庸之道和折中主义,这完全是两回事。

今天就简单聊聊。

事实上,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有个根本上的区别,那就是思维方式不同。

一般认为,西方的理性思维,最后就是二元逻辑,而中国传统文化,则是多元逻辑。

二元逻辑呢,就是对或错,1或0,死或活,不能既对又错。

也因此,就有了部分与整体,就有了矛盾,就有了部分的特殊性和整体的普遍性(这样说应该都看得懂吧?这是为了通俗而写的,具体请去系统阅读哲学相关著作)。

而因此,一切矛盾,到最后都可以概括为部分和整体的矛盾,个案和通案的矛盾,特殊与一般的矛盾,也就构建出了哲学系统的原点。

而西方哲学认识社会无非是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不可知论。

唯物讲究客观,唯心讲究主观。但问题是,这都是有先验性的,比如唯物主义的最原始起点,是欧几里得几何。

不可知论认为,不存在先验性,但问题是他们又把二元逻辑和理性搞在一起,等于重建了一个更底层的先验性。

二元逻辑最典型的体现,就是科学和宗教。后面的左右之争,进化论与创造论之争,生产资料公有制与私有制之争,都是如此。

而中国传统文化,其实是多元逻辑。比如道家讲究阴阳调和,儒家讲究中庸之道,如果用数学语言描述,那就是中国文化认为,这是个连续函数,不是个离散函数,不是只有若干个断点。

也因此,并不是只有0或1,只有对或者错,而是有无数个中间态。也因此,这是个多元逻辑,你西方那一套二元逻辑只是多元逻辑的子集。

如果用西方那一套范式请注意这句话),部分传统文化辩护者认为,中庸之道本质上是以调和而不是斗争,以共赢而不是你死我活,以降低交易成本而不是增加交易成本,最后试图达到多赢而不是赢者全拿,从而提高总效用。

但问题是,如果也按照西方那一套范式,你最后还是需要实践来检验,检验的结果如何呢?1840以来,已经做出了回答。

比较严谨的说,目前在理论上,似乎还无法彻底否定多元逻辑,毕竟虽然人都是会死的,但是此时不还没死么,你也不能断定他死前就一定不会升任CEO赢取白富美。

但大部分情况下,对于家贫貌丑1米49,学历不行口齿不清的,还是可以直接下结论:你不行

大家都很忙,没空等你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如果万一当年狗眼看人低人家逆袭了,那也就坦然承担就好。

既然还是二元逻辑那一套,就老老实实学习《矛盾论》、《实践论》,不要去搞什么折中主义。

一个姑娘好看就是好看,不好看就是不好看。一个好看的姑娘你说她好看,是说事实。说不好看,是诋毁。一个不好看的姑娘,你说她不好看也是说事实(当然不排除有部分人扣你直男癌帽子,这种人可以无视),你也可以为了推或者为了骗点什么好处去讲她好看。但你决不能说她是介于好看和不好看之间吧?

审美本质上也是社会发展、阶级斗争和经济形势的投射,而不是生来就会,恒久不变的。

更多交流,请关注小红圈(孤苑白首二十年已经更新到141章



打赏作者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检测到您开启了广告拦截

请禁用您的广告拦截器,来支持我们!

刷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