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门桥观后感

今天看完了《水门桥》。先说结论:有瑕疵,但值得一看。


有剧透。


瑕疵地方其实还是老几样:缺乏政工工作;部分情节本质上是警匪片翻版,我看到了浓烈的徐克版《智取威虎山》的影子;还有冲锋时候依然是漫山遍野,完全没有战术序列。但考虑到其实这就是当时长津湖排了足够的素材剪出来的,也可以理解。也不可能补拍。


好的一方面,除了渲染战争的残酷,体现了七连战斗到底的精神和巨大的牺牲外,我觉得比较好,也比较可惜描述依然不够的是:历史上水门桥还是修好了,陆战一师还是跑了。


看图:



这个图你不懂军事也知道,水门桥这位置很重要。考虑地形,炸了水门桥,机械化部队就过不去。



历史上,也和电影里演的差不多,志愿军一定要炸掉水门桥。


50年12月1号,炸掉桥。随后美国工兵部队干到,迅速修复,做了一个木结构的桥面。


12月4号,再次炸掉。结果美国再次组织修复,这一次做了钢木结构,并且留下一个坦克营,超过40辆坦克守卫。


12月6号,再次炸掉,这一次志愿军付出巨大的伤亡,把桥基都炸的差不多了。


这一次美军几乎绝望。陆战一师都开始就地掩埋战死的人的尸体。因为按照传统,总要带他们回去。但这一次也顾不了那么多了。


但遗憾的是,这时候,工业化的力量体现出来了


美军紧急让日本的工厂赶造出钢梁,如图,然后用8架c119运输机调来钢梁,直接再造了一座桥。



没有意外,没有惊喜,这一次,志愿军没能再次把这座桥炸掉。陆战一师还是跑了。


还值得一提的是,及时赶到预设位置的阻击部队,不少却来不及放一枪一炮,因为那一夜寒冷彻骨,直接牺牲。比如172团一部。


有记载,时任20军军长的张翼翔说,只要给他一门重炮,哪怕一门,陆战一师也跑不了。


但是遗憾的是,那时候恰恰就没有这一门重炮。仅有的,因为没有制空权,已经被炸了。


一方面,在没有制空权,后勤受制于人,武器不如人的情况下,中国人民志愿军打出了轻步兵的巅峰,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国家尊严,国家利益,做到了能做到的一切,不愧是最可爱的人。


另外一方面,也要承认,我们那时候就是少那些飞机,少那些重炮,少后勤力量,少了让战士们吃得饱吃得好穿得暖用的好的武器。这是之前的满清民国欠下的账,是积贫积弱的代价。是让人看了,想到就心碎的事情。


可是不然咋办呢?落后就要挨打,就要被欺负,就要付出血的代价。


先烈的伟大,在于甘愿牺牲,在于用尽最后一丝力气一点血肉,为后人换一个安定和平的环境。


所以我说《一五六和四三才是杀出血路》。比较可惜的是,这个冲突矛盾,其实是值得很好的渲染,对比的。一定很有教育意义。但可惜,一大堆港人制作,拍的再多再好看,其实也就是警匪大战升级版,这些题材让他们来拍总归是差点意思了。


不过无论如何,英雄不朽。


防失联备用头条号(头条也有文章,不是完全荒废哦):



更多交流,请关注芥末圈(孤苑白首二十年已经完本,共221章正文+9外篇,近50万字;试读请点击《孤苑白首二十年(1)》;副教主倒灶系列已经更新至350章正文+107外篇,约70余万字。试读请点击《【黑木崖系列】副教主倒灶(22)》.此外另外JM系列评论文章318篇


另外加圈的请第一时间查看私信,有文章提取办法。圈内主要就是更文章,没有别的乱七八糟的功能。请想好再加入。



打赏作者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检测到您开启了广告拦截

请禁用您的广告拦截器,来支持我们!

刷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