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20181002
(一)
中国人,尤其是读书人,小时候或多或少看过诸如《奇谋良策》、《智谋故事》这类的书,总容易对谋士产生好感。
常见的套路是大王一筹莫展,乡野村夫去了之后,只字片语,大王就恍然大悟,于是采纳良策,于是乎就披荆斩棘解开乱码,于是一切迎刃而解。
对此,周老师的评价当然是四个字:以上全错。
至迟到郑国渠事件后,想系统性的战略欺骗对方,在技术上就已经不可能了。
……
郑国渠估计有人不知道,也就是说,战国时候,秦国很牛逼,打遍天下无敌手,韩国就想,你秦国牛逼,还不是因为兵精粮足,民工多,资源多。那如果让你秦国把国家资源集中在搞别的事情,大家不就都能有喘息之机?
于是韩国就派了个工程师,叫郑国,去游说秦王,说你们秦国在关中,如此沃野之地,却因为缺乏水利灌溉,粮食产量不如预期,如果按照我的套路,引泾河入落水,灌溉八百里秦川,一定很划算。
韩国的得意算盘是,按照这个工程量,秦国起码要动员20万民工,花费10多年时间,如果这事儿做了,很多年秦国就没有力量进攻其他六国了。
(二)
秦国自然不是白痴。
就算开始不知道韩国的动机,但是当总工程师郑国巧舌如簧忽悠一番后,秦国朝野上下也一定会考虑一个问题:
这郑国渠修了,是赚还是赔?
很多穷酸文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小觑天下英雄。
你郑国从韩国跑到秦国,难道秦国的人不会查你的底细?不会看看你这人过去跟谁混过?干过什么事儿?拿过谁的工资?
何况,怎么可能你在大王面前忽悠一下,我们就照办?
你修这个郑国渠,要动员多少民工?给民工多少口粮?花费多少钱?修好了以后灌溉多少亩土地?能增产多少粮食?这些,每一样秦国都会精确核算。
事实上,秦国朝野也是反复核算后,发现修郑国渠,不仅不会削弱秦国,反而可以极大地增强秦国实力,才拍板修了郑国渠。
果不其然,秦国朝野上下一心,全力修渠,郑国渠不仅没有削弱秦国,反而让秦国府库充盈,国力大大增强,到了今天都还对关中大地颇有帮助。
韩国就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本来想削弱秦国,结果第一个被秦国灭掉。
这其实就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所谓的奇谋良策,经常就是一个笑话。
(三)
因为道理很简单。谋士这种人,不仅你韩国会养,秦国难道就不养了?
你这点弯弯绕,这点自作聪明的战略欺骗,难道秦国谋士都是傻瓜,看不出来?
不可能的嘛。
大家都是出来混的,可以用的套路就这么几种,老师都教过这样用可以,这样应对就行,谁比谁差啊。
所以啊,中国历史上,很早就只有阳谋,没有阴谋。
真正管用的,都是在约束条件下求最优解。
什么意思呢?
大凡军国大事,就有很多约束条件,比如你有多少民工,能运多少粮草到前线,能有多少可以打仗的兵,打起来后你的后勤能支撑多少,这些事情,都是明面上的。
因此,你有的选择,就是有限的几种。
谋士所起的作用,从来不是战略欺骗,而是因势利导,通过种种谋篇布局,逼你面对有限的几种可能性。
比如说北洋六镇既已成军,给摄政王载沣的选择就很有限。比如七上八下的规矩既然立了,哪怕是陛下一代雄主,想变更的区间也就很小。
那么为什么我们一直看到的书里都记载了一堆奇谋良策呢?
好问题,这就是帝王之术的道道了。
(四)
先讲结论,帝王之术,新华书店里是肯定买不到的。
帝王之术,一定是要君王口耳相传的。你可以看看,但凡搞砸了事情的君王,基本脱不了主少国疑或者得国不正。
为啥呢?要嘛本该不是你,要嘛你太年轻,来不及有人把如何当皇帝告诉你。
而当皇帝,是有套路的,不是谁想做就能做的。
如何统御臣子,如何应对忽悠,如何掌握军队,都有很大的学问。
本来这事儿应该教给你哥哥的,结果你哥哥没多久就挂了,按照规矩是你做,但是大家来不及告诉你啊,你任性妄为,最后可不是就惹出乱子来。
别误会,我说的是崇祯。
那么有帝王之术,自然也有为臣之术。
为臣之术的关键,就是给皇帝洗脑,告诉皇帝,这天下,不是你一个人可以搞得定的,得我们做大臣的帮忙,才可以。
所以你看,所谓的大儒,做的最大的事情,就是洗脑皇帝,告诉他俩字的重要性:垂拱。
对,就是垂拱。
最好你什么也不要管,一切都我们来就可以。你看,但凡垂拱而治的,都是明君,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但凡想自己拿权的,都一塌糊涂。
就好比那状诸葛多智而近妖的猪哥亮,一般的书是不会告诉你,他和荆州的蔡家,蒯家,庞家,乃至于刘家都是亲戚。
所以,谋士的种种神奇,归根到底是为了洗脑,一洗皇帝,二洗傻白甜读书人。
而对于一般人,你就记住一点,奇谋良策害死人。
为啥呢?
你要知道,大部分有价值的人都不是傻瓜,所谓的战略欺骗,毫无用处。
相反,会极大地提高交易成本。
为什么我非常看不起常凯申常公,就是因为他搞那么多幺蛾子,其实就是提高了交易成本。
反观他老人家,为什么得国之正,就是因为一直以来,光明磊落,交易成本降到了最低限度。
所以,阳光一点吧,说实话,很重要。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