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之争

#本文首发于20220411

先下一个结论:你在互联网上看到的绝大部分的意见相左的、引起激烈争吵和辩论文章,都是名词之争。

学理上的名词之争,或者说罗素以降一干人定义的那一套,这里不谈。我结合简体中文互联网实际,下的定义是:用建构的、含义不精确的名词来简化交互关系,进而以名词本身的价值判断进行争吵。

比如常见的科学还是不科学,尊重民意还是不尊重,关爱女性还是不关爱,文明还是不文明,进步还是不进步,很多时候都变成了话术。

因为一句话就可以反问你:脱离剂量谈毒性是耍流氓,你这个二分法的质问,程度是多少?

比如防疫问题很多人喜欢扣别人帽子,大约是说他的主张是科学的,对方的是不科学的,一时间气势汹汹应者云集。而一般来说,舆论场的规律是先讲先赢。但是你们就没想过,这玩意是个议题设定?

你说科学,就科学了?请问你这个怎么个科学法?符合哪篇论文?做过几个实证研究?样本是多少?结果你解释下?

你看,就没人这么问。大约是因为问了也不会有人看,流量更重要,表态更重要,站队更重要。

所以,这一套话术是这么一个逻辑:大体大部分人都认为符合科学范式,经过实证研究的主张,更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所以更有可能得到一个正确的结果→所以你只要先主张你这个是科学的,很少有人去检验你的到底是不是科学,也不会去检验你自己的经历背景,也不会去核查你是否受过学术训练→更多的人不敢正面对决科学的议题设定,要么另辟战场主张科学是科学其他是其他,要么去抠字眼,玩文字游戏。

但我们很清楚,基于6%的国情,基于6%里绝大部分人当初论文主要工作是躲开了查重,绝大部分人是看不懂论文的,不管是作者还是读者。而任何学术范式最重要的是:前提条件。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在彼时彼刻这一套可以,绝不等于此时此刻也可以。因此基于科学家在别的时空背景下的研究来推演当下,是需要非常,非常,非常谨慎的。需要考虑很多内外部条件,需要反复做实证研究。

这对于普通人意味着啥呢?意味着论文写需要花很多时间,审稿、见刊也需要很多时间,等到你看到了,再看懂,还需要很多时间。

不怕告诉你们,20页左右的论文,有实证研究的,能2天左右读完的,算水平很高很高的人了。尤其是隔行如隔山,不是你自己下过功夫的,你不要以为光看个摘要和结论就知道怎么回事。

所以我在微博就举过一个例子,若我去故意刁难人,一个很简单办法就是不断丢论文:你说的这个是错的,因为论文1。那个也是错的,因为论文2。blabla。

为啥这个有效呢?如果你疏于查证,一般来说会跪倒在我丢出的一堆论文面前。你断然不会去料到这个论文我很可能也没看或者就看了个摘要。如果你勤于查证,对不起你耗不起,看论文很花时间的。如果你就是个滚刀肉直接表示不听不听管你论文怎么写我就信我听到的我看到的,一个反智老铁帽子丢过去你也受不了吧。

所以,绝大部分喜欢拿科学这个名词吓唬人的,也不是多么娴熟学术训练,也不是多么有科学精神,更不见得会去做实证研究,多半也只是看了别的所谓科学普者掐头去尾的表述,拿来堵人家嘴罢了。

我之前说过,正确的主张,不需要拉大旗作虎皮。你想说什么,只要不是探索未知或者一只综述,而只想讲个道理,一般千字文,最多两千字文一定说得清楚。而且就是你主张,你认为就可以,不需要非得假托人家,用人家的帽子和抬头。

观点说清楚讲明白,材料注明出处,剩下的交给公论即可。

(完)

打赏作者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检测到您开启了广告拦截

请禁用您的广告拦截器,来支持我们!

刷新
×